歼-20隐身穿越对马海峡雷达竟然没发现美日韩三方集体沉默
2025年7月,央视军事频道一则看似平常的报道在军事观察圈投下震撼弹——中国空军某英雄飞行大队驾驶歼-20战机,悄然飞越巴士海峡、对马海峡并完成台岛巡航任务。
耐人寻味的是,这条消息竟成了“首次披露”。号称“御用摄影师”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这次没有按惯例直播跟拍,韩国没有发布警报,驻日韩美军也保持罕见沉默。
对马海峡最窄处仅41.6公里,这个被美日韩军事基地包围的咽喉要道,曾被认为连一只海鸟飞过都会被雷达锁定。歼-20的这次穿越如同一柄无声利剑,刺穿了东亚最严密的防空监视网。
对马海峡从来不是平静水域。这条长222公里的水道连接东海与日本海,被军事专家称为“进出日本海的咽喉”。北接俄罗斯远东,南通中国沿海,它像一条细长的战略走廊,被美日韩的雷达站层层包裹。
日本自卫队在九州岛、本州西海岸密集部署J/FPS系列相控阵雷达,美国更是在青森和京都部署了尖端AN/TPY-2雷达。这些设备号称能捕捉千里外的弹道导弹,却对近在咫尺的歼-20视而不见。
“御用摄影师”的招牌这次彻底砸了。过去中国军机穿越宫古海峡时,日本总第一时间派战机拦截伴飞,高清照片火速传遍全球媒体。而这次歼-20的航迹距日本九州不足300公里,日本防卫省竟毫无动静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军态度。当歼-20穿越时,驻韩美军的乌山基地和驻日美军的岩国基地(都处在战机瞬即可达的打击半径内。如此敏感空域出现隐身战机,美军却选择集体沉默,只能说明雷达屏幕确实一片空白。
歼-20被军迷昵称为“八翼天使”,其独特的鸭翼、主翼、垂尾组合形成八个翼面。这种设计曾引发质疑——鸭翼是否会破坏隐身?实战给出了答案。
歼-20的雷达反射截面仅为0.001~0.005平方米,接近美国F-22水平。机身采用三大隐身绝技:菱形机头与蝶形机翼将雷达波精准导向特定角度;DSI进气道遮蔽发动机叶片;S形尾喷管抑制红外信号。
鸭翼非但不是弱点,反而成为气动创新的神来之笔。通过静态偏置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,歼-20的鸭翼在巡航时保持固定角度,避免产生额外雷达回波。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,让速度、机动与隐身达成精妙平衡。
副总设计师王海峰曾感慨:“歼-20的隐身性能在常规展示中观众无法看到”。此次穿越对马海峡恰似一场无预告的实战检验——当雷达波撞上机身新型隐身涂层中的微金属结构,如同坠入黑洞。
央视披露的航线暗藏锋芒。从辽东半岛起飞穿越对马海峡,往返航程突破1300公里,全程未获空中加油支援。这条航迹不仅验证了歼-20的超远作战半径,更悄然改写了东亚战略态势。
打开可见震撼一幕:歼-20在对马海峡空域发射霹雳-21空空导弹(射程超400公里)时,驻韩乌山基地、驻日岩国基地尽在打击圈内。若携带AKF-98A巡航导弹(射程500公里),东京都市圈都难逃威慑。
这次飞行属于空军“王海大队”——中国首个列装歼-20的部队。该大队早已在东海上空常态化巡航,曾驾歼-20逼退外军战机。如今挺进对马海峡,标志着我隐身战机远海训练从试验走向实战。
体系化作战更令威慑倍增。当歼-20与攻击-11无人机协同突击时,其搭载的新型数据链能融合陆海空天信息,霹雳-15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可在百公里外锁定F-35。
歼-20穿透对马海峡的深层意义远超单次战术行动。它验证了中国隐身战机常态化前出西太的能力,更揭示了美日韩反隐身体系的致命盲区。
此前美日热衷渲染反导雷达的神线雷达可捕捉隐身目标,韩国则寄望于萨德系统的AN/TPY-2雷达。歼-20的无声穿越戳破了这些技术泡沫——最窄仅41公里的海峡都未能触发警报,所谓“反隐盾牌”在实战中恐成马其诺防线。
量产速度更形成规模压制。歼-20年产量超百架,2025年服役数量达400架,加上歼-35的产能,中国隐身战机数量已超越美日韩在第一岛链的部署总和。东亚的天空正悄然易主。
值得注意的是穿越的法律智慧。日本1950年代《领海毗连区法》将对马海峡领海宽度限为3海里(约5.5公里),中方航线完全遵循国际航道通行规则。当歼-20在公海走廊自由翱翔时,所谓“”的叙事框架彻底崩塌。
歼-20穿越对马海峡后一个月,日本防卫省突然宣布追加23亿美元升级雷达系统,韩国启动新一代预警机研发计划。这场沉默的技术交锋仍在继续。
歼-20副总设计师王海峰曾感叹:“歼-20这么先进,但还是有遗憾的地方,那就是其先进隐身性能,在常规展示时观众无法看到。”如今对马海峡上空的隐形航迹,成了最震撼的表演。

